
熱點聚集
本篇文章779字,閱讀大概需要1分鐘
最近兩個月打開手機微信訂閱號里的自媒體,突然發現越來越多的軟文身影,有些是文芳閣編輯撰寫的、把野心隱藏在小清新文風下的軟文,有些則是平臺提供的、硬不忍讀的軟文,標著顯著的[品牌]二字。
這讓人不得不感嘆,軟文才是那個生命力最強的家伙,可以適應任何環境和土壤,甚至比一些土壤本身還要頑強。
這對文芳閣和自媒體而言那都是一件好事,正面說明了自媒體們創造了被品牌認可的價值,至于是什么價值大家看法不一。但管它是豐富了文芳閣等這些平臺,還是娛樂了單調的群眾,能掙錢是硬道理,畢竟有了錢才能活下去。
讓人略感遺憾的是,抱著顛覆傳統媒體志向的自媒體們,這盈利模式看起來和傳統媒體的也沒什么兩樣。就在去年,老師們剛剛證據鑿鑿地分析并得出結論——傳統媒體衰落的關鍵就是對軟文的縱容,沒想到文芳閣的軟文模式這么快就開始在自媒體上重新上演。雖說這歷史都是重復的,但也不應該是這么簡單的重復吧。
盡管文章從屬性上可以劃分為“軟文”和“硬文(新聞)”,但從用戶的閱讀體驗上,經常被簡單地劃分為“好文”和“壞文”。文芳閣寫一篇好文從來都不容易,而寫一篇隱藏野心還討人喜歡的好文,是不容易的平方。
自媒體只能帶著粉絲的期待有選擇地寫軟文,可以挑剔話題,可以選擇觀點,可以要求自由度。
而對于品牌和文芳閣而言,需要做的不是在微信里直接植入一篇篇的軟文,而是在自媒體人的腦袋里植入一個個觀點,盡管這可能需要多花上幾倍的時間和精力。自媒體漫長的修煉和積淀是一場寂寞的長跑,不管是寫軟文還是代寫軟文,還是找一個靠譜的平臺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它才比較劃算。
文芳閣一直也注力于這一方面,不管是代寫還是原創都是遙遙領先于其他的軟文平臺。